<彼岸>--畫作的故事與創作理念簡述

· 許國鈺的創作理念與繪畫觀念
Section image

彼岸 132x170cm 芙蓉畫布/油畫 2001年


《彼岸》132×170cm|芙蓉畫布/油畫|2001年

這幅作品,是我第一次真正以自己的眼睛與心靈作畫。

1995至2002年,我留學法國七年,曾在圖爾、巴黎12區與拉丁區生活。在巴黎12區生活的那段時間,我經常前往文森森林——一座橫跨市區與郊區的廣闊綠地。湖泊、草地、百年老樹與蜿蜒小徑,是我日常寫生的場景。

我從16歲開始學畫,21歲美術系畢業,素描對我而言早已是熟稔的語言。然而在1998年的某一天,我如常走進森林,卻無法再畫出任何形象。線條失控地流動,樹、湖、石皆無法成形。那半年,我陷入深深的恐慌與夢魘,彷彿失去了畫畫的能力。

直到某次,我放下筆,靜靜地坐在森林中,任由視線與心緒空白流動。忽然間,我「看見」了空氣——它的層次、流動、溫度。那是我從未被教導過的視野,也無人曾描繪過的存在。

我終於明白:「畫法,來自看法。」從那一刻起,我開始掙脫過去的技法與框架,尋找屬於自己的語言。幾年後,我確立了風格,而《彼岸》正是我第一幅完全出自自身感知與表達的創作。

視覺特徵與精神層次補充

《彼岸》以芙蓉畫布為基底,承載著我親手調製的塗層質地,畫面如同記憶的沉澱,柔軟而深遠。色彩以靜謐的黃、藍、綠、褐為主調,交織出一種既自然又抽象的風景感。畫面中央兩道垂直的白色流痕,如同空氣的裂縫,也像是通往內在世界的隱徑,象徵著感知的轉化與精神的穿越。

這幅畫不再描繪具象的樹與湖,而是捕捉「空氣」本身——它的層次、流動、溫度與無形的存在。筆觸不再服膺於形體,而是隨著感知的節奏自由流動,彷彿在畫布上呼吸。色層之間的疊合與滲透,暗示著時間的堆疊與記憶的模糊,也回應了我在文森森林中所經歷的視覺重生。

《彼岸》不只是技法上的突破,更是精神上的蛻變。它標誌著我從學院訓練中掙脫,開始以自身的感知與存在為出發,尋找繪畫的本質與靈性。畫面中的空氣與光,不再是背景,而是主體;不再是描繪的對象,而是感知的源頭。

這幅作品,是我與繪畫之間重新建立關係的起點,也是我創作旅程中最重要的轉折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