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水系列之繁影靜生 2 112x162cm 芙蓉畫布/油畫 2019年
《山水系列之繁影靜生 2》創作理念
一、前言:繁影與靜生的辯證
《繁影靜生 2》誕生於2019年,屬於「山水系列」的延伸與深化。此系列並非單純的自然描摹,而是一種對「山水」作為文化母題、精神隱喻與個人生命經驗的再詮釋。作品標題中的「繁影」與「靜生」構成了辯證的雙重性:繁影,指涉自然與心靈中不斷流動、交疊的形象;靜生,則是繁複之中孕育出的安定與生成。這種張力,正是我在創作中欲捕捉的核心。
二、媒材與基底:芙蓉畫布的精神性
此作以自製芙蓉畫布為基底。芙蓉畫布並非單純的承載物,而是創作的第一層「呼吸」。其纖維與塗層的質地,帶有手工調製的痕跡,這種不完美卻獨特的肌理,使顏料在其上滲透、停駐、擴散,形成一種有機的生成狀態。這種基底的「活性」使畫布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,而是與顏料、筆觸、時間共同構築作品的共生體。
在此意義上,芙蓉畫布既是物質性的,也是精神性的。它承載了創作者對工藝的堅持,亦象徵著作品從最初即帶有「生成」的意志。這種生成不是外加的,而是內在於材質與手工的呼應。
三、山水的再詮釋:從再現到心象
傳統山水畫自宋元以降,便不僅是自然景觀的描摹,更是心靈的投射與哲思的載體。山水既是「可居」的空間,也是「可遊」的精神場域。我的「山水系列」延續了這一脈絡,但並不以筆墨再現為目標,而是透過油彩與抽象語彙,將山水轉化為「心象」與「精神地景」。
在《繁影靜生 2》中,山與水並非以透視或寫實的方式呈現,而是透過層層色彩、形體與符號的交疊,構築出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觀。觀者或許能辨識出丘陵、樹木、水域的形態,但這些形態同時又被抽象化、符號化,成為心靈流動的載體。
四、繁影:流動的多重性
「繁影」象徵著自然與心靈中不斷變化的影像。畫面中層疊的色塊、漂浮的圓形、交錯的筆觸,皆指向一種「多重性」:
時間的多重性:畫面並非單一時刻的凝結,而是多重時間的疊合,如同記憶的片段交錯。
空間的多重性:山水不再是單一視角的景觀,而是多重視域的拼合,既有遠觀的遼闊,也有近觀的細膩。
心靈的多重性:繁影亦是內在情感的投射,既有躁動的色彩,也有沉靜的留白。
這種繁影的狀態,呼應了現代人所處的複雜環境:資訊的重疊、記憶的斷裂、感官的過度刺激。作品試圖將這種「繁」轉化為一種詩意的秩序。
五、靜生:繁複中的生成
與「繁影」相對,「靜生」則是繁複之中孕育出的安定。畫面中雖有大量的色彩與形態交錯,但整體卻並非混亂,而是透過節奏的安排、色彩的呼應、形態的平衡,形成一種靜謐的生成感。
「靜生」並非靜止,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。它如同自然界的循環:風雲變幻之中,仍有四季的秩序;波濤洶湧之際,仍有潮汐的規律。這種靜生的狀態,正是我在創作中所追求的精神性。
六、學術性探討:符號、抽象與現象學
若以學術視角切入,《繁影靜生 2》可從以下三個面向理解:
符號學的角度 畫面中的圓形、樹木、色塊皆可視為符號。它們既指涉自然物象,又超越具象,成為心靈的隱喻。這種符號化的過程,使作品在「指涉」與「超越」之間游移。
抽象藝術的脈絡 抽象藝術自康定斯基以降,便強調色彩與形態的精神性。我的創作延續此脈絡,但並非完全脫離自然,而是將自然作為抽象的起點。這種「半抽象」的語言,使作品既保有自然的痕跡,又開啟精神的空間。
現象學的視角 從梅洛龐蒂的現象學觀點來看,觀看並非單純的視覺接收,而是身體與世界的互動。觀者在觀看《繁影靜生 2》時,並非僅僅「看見」山水,而是透過感官、記憶與情感,與畫面共同生成經驗。
七、個人語調:記憶與自然的交會
《繁影靜生 2》並非單純的風景,而是我個人記憶與自然經驗的交會。畫面中的色彩與形態,承載了我對山海雲霧的凝視,也承載了內心的流動與沉澱。
在創作過程中,我常感受到一種「時間的厚度」:顏料的層層堆疊,彷彿記憶的沉積;筆觸的反覆修正,猶如心靈的自我對話。這種厚度,使作品不僅是視覺的,更是情感的、精神的。
八、詩意的延伸:繁影靜生的寓意
「繁影靜生」不僅是作品的標題,更是一種生命的寓言。繁影,象徵著人生中不斷變化的境遇與情感;靜生,則象徵著在繁複之中尋得的安定與生成。
這種寓意,並非抽象的哲理,而是具體的生活體驗。每一次凝視自然、每一次與自我對話,都是繁影與靜生的交錯。作品試圖將這種經驗轉化為可視的形象,讓觀者在觀看中,亦能感受到自身的繁影與靜生。
九、觀看的層次:由外而內的旅程
觀看此作,往往會經歷一種由外而內的轉換。初看時,觀者可能被色彩的繁複、形態的交錯所吸引,感受到一種視覺的張力與能量。然而,隨著凝視的延續,繁影逐漸轉化為靜生,畫面中的秩序與節奏浮現出來,觀者的心境也隨之沉澱。
這種觀看的過程,正如同一場內在的旅程:由感官的刺激,進入情感的共鳴,最終抵達精神的安定。作品因此不僅是「被看見」的對象,更是「引導觀看」的媒介。
十、時間性與生成性
《繁影靜生 2》並非一次完成的瞬間,而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。顏料的層層堆疊、筆觸的反覆修正,皆使作品帶有「時間的厚度」。這種厚度不僅是物質的,也是精神的。
在創作過程中,我常感受到一種「生成」的力量:顏料在畫布上流動、乾涸、再度覆蓋,彷彿自然界的循環。這種生成性,使作品不僅是靜態的圖像,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。觀者在觀看時,亦能感受到這種生成的痕跡,彷彿與創作的時間共同呼吸。
十一、與當代語境的對話
在當代藝術語境中,山水題材常被視為傳統的符號。然而,我的創作並非復古,而是試圖將山水轉化為當代的語言。
在資訊化、商品化的時代,視覺經驗往往被快速消費,圖像淪為符號的流通。《繁影靜生 2》則試圖抵抗這種消費性的觀看,透過繁影與靜生的辯證,營造一種需要「時間」與「凝視」的觀看方式。這種觀看方式,正是對當代視覺文化的一種回應與批判。
十二、情感厚度與精神回響
作品的核心,仍在於情感的厚度。繁影並非單純的裝飾,而是內心複雜情感的投射;靜生亦非抽象的哲理,而是生命經驗的沉澱。
在創作過程中,我將個人對自然的凝視、對記憶的追索、對生命的感受,轉化為畫面的形態與色彩。這種轉化,使作品帶有一種「精神回響」:觀者在觀看時,或許能感受到自身情感的共鳴,進而與作品建立深層的連結。
十三、結語:繁影靜生的開放性
《山水系列之繁影靜生 2》並非一個封閉的敘事,而是一個開放的場域。它既承載了我的創作理念與情感厚度,也邀請觀者帶著自身的記憶與感受進入其中。
繁影,象徵著世界的複雜與多重;靜生,象徵著在複雜之中尋得的安定與生成。這種辯證,既是作品的精神核心,也是生命的寓言。
最終,我希望此作能成為一種「心靈的山水」:既有自然的遼闊,也有內心的深邃;既有繁影的流動,也有靜生的安定。它不僅是視覺的風景,更是一場精神的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