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流光1 60.5x80cm 芙蓉畫布/油畫 2017年
《流光1》創作理念_2000字
一、光的流動與時間的感知
《流光1》創作於2017年,是我對「光」與「時間」的凝視與回應。光並非靜止的物質現象,而是一種流動的存在。它在自然中不斷變化,隨著晨昏、雲霧、潮汐而轉換,帶來時間的節奏感。這種流動性,既是物理現象,也是心理經驗。
在現象學的角度來看,光是我們感知世界的前提。它不僅揭示物象,更塑造了觀看的方式。梅洛龐蒂曾言,感知並非單純的接收,而是身體與世界的交互生成。《流光1》正是這種交互的視覺化:光的流動在畫布上留下痕跡,而我的身體、記憶與情感則在其中回應。
因此,這件作品並非再現某個具體風景,而是對「流光」作為經驗的捕捉。它是一種時間的切片,也是心靈在光影中被觸動的瞬間。
二、媒材與基底:芙蓉畫布的精神厚度
我選擇以自製配方塗層的芙蓉畫布作為基底。這並非單純的技術選擇,而是一種理念的實踐。畫布是作品的第一層語言,它的質地、吸附性與回應方式,決定了顏料如何在其上生成。
芙蓉畫布的特質,使顏料能滲透、暈染、交融,形成不可預測的流動軌跡。這種「不確定性」正是我所追求的。它象徵著自然的生成過程:水霧如何在山谷間散開,潮汐如何在岸邊留下痕跡。畫布與顏料的互動,成為一種「物質的對話」,而我則在其中擔任調和者與見證者。
這樣的基底選擇,也隱含著對「根基」的重視。藝術作品的精神性,不僅來自畫面表層的視覺效果,更來自於最初的準備與奠基。芙蓉畫布的存在,使作品帶有一種內在的厚度與呼吸感。
三、色彩語言:藍綠的深邃與光的閃現
《流光1》的色彩以藍與綠為主調,並輔以黃色與橙色的點綴。藍色象徵深邃與靜謐,綠色則帶來自然與生機,而黃色與橙色則如同光的閃現,為畫面注入時間的節奏。
這樣的色彩配置,並非單純的美學選擇,而是一種精神性的譬喻。藍與綠的交融,猶如海與山的對話;黃色與橙色的閃現,則如同記憶中不期而遇的光點。它們共同構築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場域。
從色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藍色與綠色能引發觀者的沉靜與內省,而黃色與橙色則帶來活力與希望。這種對比,使畫面同時具備安定與動態,形成一種張力。這種張力,正是「流光」的本質:它既是片刻的安住,也是瞬間的消逝。
四、構圖與動勢:時間的軸線
作品的構圖呈現橫向的流動感,彷彿是一條時間的軸線。中央較深的色塊,象徵時間的厚度與記憶的沉澱;而向外擴散的亮色,則如同時間的延展與未來的開展。
這種橫向的流動,讓畫面具有「過渡性」。它不是靜止的風景,而是一種生成中的狀態。德勒茲在《差異與重複》中談到「生成」的概念:世界並非由固定的實體構成,而是由不斷生成的差異所推動。《流光1》正是這種生成的視覺化。
五、情感厚度:記憶與觀看的交織
對我而言,《流光1》不僅是自然現象的轉化,更是記憶的承載。山海雲霧,日夜之間的光影流轉,常常在我心中留下難以言喻的震動。這些經驗在畫布上被重新召喚,成為一種「情感的地景」。
觀者在觀看時,或許會聯想到海、天空、雲霧,或是某段個人記憶。這種開放性,正是我所追求的。作品不提供單一的解答,而是邀請觀者在其中投射自身的經驗。藝術的價值,正在於這種「共感」的可能性。
六、結語:流光作為精神隱喻
《流光1》是一種對「光」的凝視,也是對「時間」的回應。它不再是具象的風景,而是一種精神性的隱喻。光在畫布上流動,時間在顏料中沉澱,而記憶則在觀看中被喚醒。
這件作品的核心,不在於再現,而在於生成;不在於固定,而在於流動。它是一種「過渡的美學」,也是一種「時間的詩學」。
在創作過程中,我始終相信:藝術並非提供答案,而是開啟一種觀看與思考的方式。《流光1》正是這樣的嘗試——讓光與色彩成為語言,讓時間與記憶在畫布上流動,最終化為一種精神性的經驗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