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亮 9 - 七個月亮 65x91cm 芙蓉畫布/油畫 2021年 (私人收藏)
《月亮9-七個月亮》的創作,源於一次極為靜謐的凝視。那是一個無聲的夜晚,空氣中幾乎沒有流動的跡象,月亮懸於天際,卻並非孤獨的唯一。視線在夜色中緩慢游移,我彷彿看見了多重月亮的影像——它們錯位、重疊、閃爍,如同記憶深處未經整理的片段,時而清晰,時而模糊。這些月亮並非天文學上的多月現象,而是觀看與心象交錯後的產物,是內在視覺的投射與編輯,是意識在瞬間生成的多重版本。
在這件作品中,我刻意打破單一光源與穩定透視的邏輯,讓七顆月亮浮現於不確定的空間中。它們似乎沒有明確的重力方向,不服從於線性時間,也不構成敘事性的順序。這種處理方式,回應了我對「觀看」本質的質疑:我們所見,是否真如我們以為的那樣清晰、單一、可言說?抑或,觀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編碼、轉譯與遺漏的行為?在這裡,觀看不再是被動的接收,而是主動的構築與篩選。
視覺理論與構圖策略
此作的構圖受到「層疊視差」(parallax layering)的啟發。這一術語源自影像處理、動畫與視覺心理學,用以描述當觀者移動時,不同景深層次的圖像產生相對位移的現象。這種位移不僅是物理的,更是感知上的——它提醒我們,觀看從來不是單點的凝固,而是隨著身體與意識的移動而變化。我試圖將這種動態視覺經驗轉譯至繪畫中,讓靜態畫面也能蘊含動態觀看的錯落感。七顆月亮,便像是不同時間、不同角度的觀看斷片,在一張畫布上交會,形成視覺的多重軌跡。
這種多重軌跡的呈現,也呼應了現代藝術中對「非線性敘事」的探索。從電影蒙太奇理論到當代裝置藝術,藝術家們不斷嘗試打破單一視角與時間順序的限制,讓觀者在多重片段之間自行建立關聯。我的七顆月亮,正是這種視覺語法的延伸——它們既彼此獨立,又在同一畫面中共存,形成一種開放的閱讀結構。
色彩、留白與感知的空間
在色彩與筆觸的運用上,我採取節制與留白的策略。背景並未全然填實,而是保留了畫布的呼吸感。這種留白不僅是視覺上的空間,更是一種意義的開放結構。它讓觀看者有餘裕與畫面中的「不確定」共處,而非被迫接受一個封閉的解答。這種策略與東方繪畫中的「計白當黑」有著微妙的呼應——空白並非缺席,而是另一種存在的方式。
在心理學層面,這種留白也與「格式塔理論」(Gestalt Theory)中的「閉合性原則」相關。當視覺信息不完整時,人類傾向於自行補足缺失的部分,從而在心中生成完整的形象。我的畫面正是利用這種心理機制,讓觀者在觀看過程中成為共同創作者——他們的記憶、經驗與情感,會在空白處自行填充,生成屬於自己的「第八顆月亮」。
對「單一真實」的質疑
《月亮9-七個月亮》同時也是對「單一真實」的提問。當我們在一幅畫中看見七顆月亮,它們並不必然存在於同一時空,卻在畫面中同時出現。這種視覺邏輯不再服膺於自然寫實,而更接近心靈與記憶的運作方式。記憶並非線性存檔,而是重疊、模糊、片段化的。心理學家巴特利特(Frederic Bartlett)曾指出,記憶是一種「重構」而非「回放」——我們回憶的,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經過意識篩選與重組的版本。七顆月亮,正是這種重構的視覺化。
繪畫作為時間的容器
在創作過程中,我也思考了繪畫如何成為時間的容器。七顆月亮或可視為七個不同的瞬間,而畫布則成為將它們並置的場域。這種並置不是簡單的排列,而是一種視覺上的「共存」。我借用哲學家柏格森(Henri Bergson)對時間的描述:時間不只是連續的流動,更是一種多重持續(durée),其中過去與現在並不斷裂,而是共存於意識之中。這樣的時間觀念,正是我在畫面中欲捕捉的感受——一種非線性、非因果的時間感。
這種時間觀的視覺化,也與當代攝影理論中的「多重曝光」有相似之處。多重曝光將不同時間的影像疊加於同一底片上,形成一種時間的壓縮與擴張。我的七顆月亮,便是繪畫語境下的多重曝光——它們既是瞬間,也是延續;既是分離的個體,也是整體的一部分。
開放的解讀與共鳴的空間
最終,《月亮9-七個月亮》並不企圖解釋月亮,而是以月亮為容器,承載觀看、記憶與意識交錯的痕跡。它既是夜的象徵,也是心中反射光的折射。我不確定觀者會在畫中看見什麼,也無意提供固定的解讀;我更在意的是,畫面能否成為一個暫時的共鳴空間,讓觀看者在其中停留,並與自己的內在影像短暫相遇。
在這個意義上,作品的完成並不在於我最後一筆的落下,而是在於觀者的凝視與停留。每一次觀看,都是一次新的生成;每一位觀者,都是這幅畫的共同作者。七顆月亮因此不再只是我的月亮,而是無數個「你的月亮」、「他的月亮」、「我們的月亮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