願我們不只富有,能夠更深刻;不只前進,更懂得回望。

· 心有所感

願我們不只富有,能夠更深刻;不只前進,更懂得回望。

台灣的經濟成就,無庸置疑。然而,當我們驕傲地談論出口額、股市表現、國際競爭力時,是否也該停下來問問自己:我們的文化厚度,是否跟得上經濟的高度?

台灣儘管經濟發達,藝術人文素養的不足才是台灣能否再更上一層樓的癥結點。這句話,是我心中某種深層的焦慮。

我們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,但公共空間裡的美學思維仍顯匱乏;我們的教育制度強調效率與競爭,卻常忽略了感受力、想像力與批判性思考的培養。

藝術與人文,不是奢侈品。它們是社會的靈魂,是讓人與人之間能夠真正理解彼此的橋樑。當一個社會缺乏對美的感知、對歷史的反思、對語言的細膩運用,它的發展就容易淪為表面的堆疊,而非內在的深化。

我們不缺創意人才,但他們往往在體制中感到窒息;我們不缺文化資產,但它們常被當作觀光景點,而非活生生的記憶與對話。我們有許多藝術家、作家、表演者在默默耕耘,但社會給予他們的空間與尊重,遠遠不夠。

這不是要否定經濟的重要性,而是要提醒:真正的進步,不只是數字的成長,更是心靈的擴展。一個能夠欣賞詩句中微妙情感的社會,一個願意在展覽中靜靜凝視的社會,一個能夠在街頭音樂中感受到共鳴的社會,才是真正有力量、有深度的社會。

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政策上的支持,更是文化態度的轉變。從家庭教育開始,從學校課程開始,從媒體語言開始,讓藝術與人文不再是「選修」,而是生活的核心。讓孩子在畫筆中學會表達,在閱讀中學會思考,在音樂中學會傾聽。

但願台灣的下一步,不只是GDP的增長,而是集體感受力的提升。當我們願意為一首詩停下腳步,為一幅畫打開心房,為一段歷史重新思索,我們才真正走向成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