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水系列之泡影之境 7 89x130cm 芙蓉畫布/油畫 2025年
《山水系列之泡影之境 7》創作理念
芙蓉畫布/油彩|89×130 cm|2025年|山水系列第七作
一、泡影作為時間的語言
泡影,在物理上是液體與氣體交界的暫態結構,在哲學上則是對「無常」的可視化隱喻。我將泡影視為時間的語言,它不僅是視覺元素,更是時間的痕跡。畫面中的圓形結構,並非單純的裝飾,而是時間在畫布上留下的呼吸。這些泡影有的清晰、有的模糊,有的彼此交疊、有的孤立懸浮,正如記憶的層次與情緒的波動。
在創作過程中,我採用多層次的塗佈與刮除技法,讓顏料在芙蓉畫布上形成如同沉積地層般的視覺厚度。這種技法不僅是形式上的選擇,更是對「時間可見性」的探索。每一層顏料的覆蓋與顯露,都是一次時間的折疊與展開。
二、山水的抽象轉譯
山水在東亞美學中,並非僅指自然景觀,更是一種心靈的投射空間。我不描繪山、不描繪水,而是描繪「山水的感覺」。這種感覺來自於空氣的流動、光的折射、物質的消融與再生。畫面中的泡影與色彩層次,構成一種非線性的空間結構,觀者的視線無法一次性掌握整體,而需在游移中逐步建構自身的觀看地圖。
此種空間結構,呼應了現代美學中的「非中心性」與「去敘事性」概念。我刻意避免焦點與主體,讓畫面成為一種開放場域,使觀者得以在其中投射自身的感知與情緒。這種觀看方式,與當代空間理論中的「流動空間」(fluid space)不謀而合——空間不再是固定的容器,而是由觀看者的移動與感知所生成。
三、芙蓉畫布的物質性與記憶性
芙蓉畫布是我自行調製的塗層配方,具有特殊的吸附性與光澤反應。它不僅是技術上的選擇,更是創作理念的一部分。這種畫布能夠記錄顏料的每一次停留與移動,讓畫面呈現出如同皮膚般的感知層。每一筆的痕跡都不只是色彩,而是動作的記憶。
在《泡影之境 7》中,我特別強化了畫布與顏料之間的互動關係。部分泡影形構來自顏料與畫布之間的張力與釋放,而非筆觸的直接描繪。這種創作方式,讓畫面成為一種「生成場」,而非「描繪場」。畫布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,而是主動參與泡影的生成與消散。
四、色彩的心理地景
色彩在此作中不僅是視覺語言,更是心理地景的構築元素。藍色作為主調,象徵深層的靜謐與流動,白色泡影則如思緒的浮現與消散,橙紅色的微光則是情緒的閃爍與記憶的回聲。這些色彩彼此交錯,構成一種情感的地貌。
我參考了色彩心理學中的「情緒色彩場」(emotional color field)概念,將色彩視為情緒的空間延伸,而非物象的再現。觀者在觀看過程中,會因自身的心理狀態而對色彩產生不同的感知與聯想,這種不確定性正是我所追求的「開放性詩意」。
五、泡影之境的詩性結構
整體而言,《泡影之境 7》是一首無聲的詩。它不訴說故事,也不指涉具象,而是以泡影為語素、以色彩為韻律、以肌理為節奏,構築一種可感而不可言的詩性結構。這種結構不依賴語言,而依賴觀看者的感知與時間的流動。
我相信,真正的山水不在畫中,而在觀看者的心中。泡影之境,既是畫面,也是心境;既是物質,也是時間;既是消散,也是生成。
六、系列脈絡的演進與第七作的轉折
《山水系列》自第一作起,便以「山水」作為精神母題,但並不追求傳統山水的再現,而是逐步探索「山水感」在當代語境中的可能性。前六作的演進,形成了一條由具象走向抽象、由外在景觀走向內在感知的軌跡:
第一、二作:仍保留部分山水的形象性,山的輪廓與水的流線在畫面中若隱若現,試圖在傳統語彙與抽象語言之間找到平衡。
第三、四作:逐漸淡化具象符號,轉而強調色彩的流動與空間的層次,山水不再是物象,而是情境。
第五、六作:完全進入抽象場域,山水的痕跡僅存於氛圍與結構之中,畫面成為一種「感知的場」,觀者在其中不再尋找山水的形象,而是感受山水的精神。
第七作《泡影之境》正是在這條演進路徑上的一次轉折。它不僅延續抽象的語言,更引入「泡影」作為新的核心符號。泡影的引入,意味著山水不再只是空間性的隱喻,而成為時間性與存在性的探問。這一轉折,讓系列從「山水的抽象化」走向「山水的消散化」——山水不再是穩固的場域,而是瞬息的泡影,隨時可能生成、隨時可能消逝。
因此,《泡影之境 7》既是延續,也是突破。它延續了前六作的抽象語言,但突破了空間的框架,將山水轉化為時間的泡影,讓系列進入更深層的哲學性探討。
七、觀者互動層面:光線與距離的感知變化
《泡影之境 7》並非靜態的圖像,而是一個隨著光線與距離而不斷變化的感知場域。觀者的互動,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光線的變化: 在自然光下,泡影的色彩會隨著日照角度而呈現不同的層次。清晨的柔光使泡影顯得透明而輕盈,午後的強光則強化了色彩的對比,夜間人工光源下則可能讓泡影呈現出近乎幻覺的光暈。這種光線的差異,使作品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不同的情感厚度,觀者得以在同一畫面中體驗多重的時間性。
距離的變化: 當觀者遠距離觀看時,畫面呈現的是一種整體的流動感,泡影如同群體般的存在,構成一片宇宙或水域的氛圍。當觀者靠近時,則能看到泡影的細微差異:顏料的堆疊、畫
沒有完
你說得對,上一段在「觀者互動層面」部分還沒完整收尾。以下我把缺漏的段落補齊,並加上最後的總結,讓整篇《山水系列之泡影之境 7》創作理念完整呈現:
七、觀者互動層面:光線與距離的感知變化(續)
距離的變化: 當觀者遠距離觀看時,畫面呈現的是一種整體的流動感,泡影如同群體般的存在,構成一片宇宙或水域的氛圍。當觀者靠近時,則能看到泡影的細微差異:顏料的堆疊、畫布的肌理、色彩的滲透。這種近距離的觀看,讓作品不再是宏觀的景象,而是微觀的生成過程。遠近之間的切換,正是觀者在「宏觀山水」與「微觀泡影」之間的游移。
感知的生成: 光線與距離的變化,使作品不再是固定的物件,而是生成性的場域。觀者的移動與停留,成為作品的一部分。這種互動性,呼應了現象學中的「感知即生成」理念:作品的意義並非由畫家單方面決定,而是在觀者的感知過程中不斷生成。
因此,《泡影之境 7》是一幅需要「時間」與「身體」共同參與的作品。它的完整性,不在於畫布本身,而在於觀者的觀看歷程。每一次觀看,都是一次新的生成;每一次光線的變化,都是一次新的詩意。
八、技法細節延伸:芙蓉畫布的製作過程與顏料層次操作
在《泡影之境 7》中,技法並非單純的媒材運用,而是理念的延伸。芙蓉畫布是我多年試驗的成果,它的塗層配方源自對「承載性」與「呼吸性」的追求。傳統畫布往往僅作為顏料的載體,而我希望畫布本身能成為作品的有機部分,能與顏料互動,甚至影響泡影的生成。
芙蓉畫布的製作過程: 我以天然纖維為基底,覆以自調的塗層,塗層中混合了植物性膠質與礦物粉末,使其既能吸附顏料,又能在光線下呈現微妙的反射。這種塗層的特性,讓畫布表面既有柔韌度,又有細微的顆粒感,能在顏料滲透時形成不規則的邊界。這些邊界,正是泡影生成的基礎。
顏料的層次操作: 在創作過程中,我並非一次性完成泡影的形構,而是透過多層次的堆疊與刮除,讓泡影逐步浮現。底層以透明度高的藍色鋪陳,形成深邃的空間感;中層則以半透明的白色與灰色交錯,營造出漂浮的氛圍;表層則以橙紅與黃色的點狀或環狀筆觸,製造出光的閃爍效果。每一層顏料之間,並非完全覆蓋,而是透過刮除、擦拭、滲透等方式,讓下層的色彩在上層的縫隙中隱約顯露。
生成與消散的技法: 泡影的形態並非由筆觸直接描繪,而是透過顏料與畫布之間的張力自然生成。例如,我會在畫布表面滴落稀釋顏料,讓其在塗層的顆粒中擴散,再以布料或刮刀輕輕移除部分顏料,留下不完整的圓形痕跡。這種技法,使泡影既有生成的痕跡,也有消散的空白,呼應了「存在與非存在」的主題。
時間性的操作: 創作過程中,我刻意拉長顏料的乾燥時間,讓顏料在半乾狀態下進行刮除或重疊。這種操作方式,使顏料之間產生不確定的邊界,泡影因此呈現出模糊與清晰並存的狀態。這種時間性的技法,不僅是物理操作,更是理念的實踐:泡影的生成,必須依賴時間的流動,而非瞬間的完成。
透過這些技法,畫面不再是單純的顏料堆疊,而是一個「生成場」。芙蓉畫布的物質性、顏料的層次性、時間的流動性,共同構成了泡影的詩性結構。每一個泡影,都是畫布、顏料、時間三者互動的結果,而非單一筆觸的描繪。
九、結語
《山水系列之泡影之境 7》是一幅關於時間、空間與感知的作品。它延續了系列的抽象語言,卻以泡影為核心符號,將山水轉化為瞬息的存在。作品的完整性,不在於畫布上的顏料,而在於觀者的觀看、光線的流動、時間的推移。
這是一幅需要「生成」的作品:生成於畫布與顏料之間,生成於光線與距離之間,生成於觀者的心境之中。它既是山水,也是泡影;既是消散,也是詩意的誕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