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網站

《白色聖山3》創作理念

2025年11月19日

白色聖山3 80x130cm 芙蓉畫布/油畫 2014年


《白色聖山3》創作理念

芙蓉畫布/油畫|80x130cm|2014年|kuoyuhsu

在《白色聖山3》中,我描繪的是一座無名之山——它不屬於地理,也不屬於神話,而是心靈深處的一種凝聚。畫面中央的白色山形,既非具象的山峰,也非象徵的聖地,而是一種精神性的聚焦點,一種觀看者在凝視中逐漸感知的存在。它不發聲,卻召喚;不移動,卻滲透。

一、芙蓉畫布與生成的地層

此作採用自製芙蓉畫布,塗層配方歷經多年調整,目的不僅在於技術穩定性,更在於為畫面提供一種「潛層感」——讓顏料與底布之間產生如地層般的堆疊與滲透。芙蓉畫布的纖維結構與塗層厚度,使畫面在光線下呈現出近乎皮膚般的質地,這種質地對我而言,是作品精神性的第一層承載。它不是背景,而是生成之地。

二、白色山形:非象徵的中心

畫面中央的白色山形,並非自然山岳的再現,也不意圖承載宗教的象徵性。它是一種「非象徵的中心」,是觀看者感知的聚焦點。其白色並非純粹的光,而是留白,是時間在畫布上的沉澱。這座山不屬於任何地理坐標,卻能喚起觀者心中某種熟悉的震動——如記憶中曾經出現過的某種靜默。

在藝術理論中,Rosalind Krauss曾提出「否定中心」的概念,強調現代藝術中中心的去除與重構。而我在此作中,則試圖建立一種「靜默中心」——它不主張意義,而是容納感知;不訴諸敘事,而是召喚凝視。

三、色彩與空間的呼吸

畫面中的藍橘交錯,並非自然光的模擬,而是空間的呼吸。藍色如深海般擴張,是沉靜的感知;橘色則如微光般浮現,是意志的閃動。兩者在畫面中彼此滲透,形成一種不穩定的邊界。這種邊界不是分隔,而是生成的節點。色彩在此不再是表象的裝飾,而是空間的語法,是觀看者與畫面之間的對話語境。

我傾向將此種色彩運用視為「感知的地形學」,即色彩不再是物象的附屬,而是感知的地貌。這種地貌不具命名性,卻能引導觀看者在其中安放自身的情感與記憶。

四、觀看作為生成

《白色聖山3》並非單一視角的風景,而是一種「觀看的裝置」。畫面中的山形並非事件的描繪,而是觀看的觸發點。它像是一種視覺的呼喚,迫使觀者在凝視中重新定位自身的位置。此種觀看並非被動接受,而是主動生成——觀者的記憶、情感與身體感知,皆在此畫面中被激發並重組。

此處可援引Merleau-Ponty的「身體知覺」理論,強調觀看並非抽象的視覺行為,而是身體與世界之間的交互。在此作中,觀看者的身體感知成為畫面生成的一部分,山形不再是畫者的主體,而是觀看者與畫布之間的共構。

五、抽象中的棲居感

畫面下方的深綠草影,如同潛意識的邊界,既是遮蔽也是引導。它們不具命名性,卻提供了觀看的起點。這種抽象地形的建構,呼應了Gaston Bachelard在《空間的詩學》中所言:「空間不是幾何的容器,而是情感的居所。」

我試圖在此作中建構一種「可棲居的抽象」,讓觀者在其中安放自身的記憶與感受。這種抽象並非逃避現實,而是對現實的深層回應,是一種精神性的棲居。

六、語言的節制與情感的厚度

在創作此作時,我刻意壓抑敘事的衝動,讓語言退場,讓顏料與材質成為主體。這種節制並非冷漠,而是一種尊重——尊重觀看者的感知自由,尊重畫面自身的生成邏輯。情感在此不是表演,而是滲透,是在層層塗抹與渲染中逐漸累積的厚度。

我相信,真正的情感不在於表面張力,而在於結構深處的微震。畫面中的白色山形,正是這種微震的顯現,是情感在某一瞬間的凝結與釋放。

七、隱喻宗教,靠近精神

雖然作品名為「聖山」,但我並不意圖與宗教做直接連結。此「聖」非神聖的指涉,而是精神性的指稱,是對某種不可言說之物的召喚。它可能是記憶的高地,是情感的源頭,是觀看者心中某種無法命名的存在。

我傾向將此作視為一種「精神地誌」,記錄的是心靈的地形變化。這種精神性是開放的、流動的、可被重構的,它只屬於觀看者自身的感知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