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水系列-泡影之境2 60.5x80cm 芙蓉畫布/油畫 2018年 2020年藝術銀行收藏
尺寸|60.5 × 80 cm
媒材|芙蓉畫布/油畫
創作年份|2018
典藏|2020年藝術銀行
一、緣起與命名:泡影之境的生成
《泡影之境2》誕生於某個陰雨午後,窗外的濛濛水氣與山嵐交織成一種難以言喻的靜謐。這幅作品並非直接描摹風景,而是從記憶與精神的深層召喚中生成。命名中的「泡影」既指向水氣中浮現的光點,也暗示著意識流動中的片段與殘響。它既是自然現象,也是心理意象,是一種介於實與虛之間的存在狀態。
「之境」則是我對山水的重新定義——不是地理的山與水,而是心靈的地貌,是精神的棲居之所。泡影之境,是我在繪畫中試圖抵達的地方,一種既透明又深邃、既短暫又永恆的視覺詩。
二、媒材與技法:芙蓉畫布的精神性
此作採用我自製的芙蓉畫布,塗層配方經多年調整,目的不僅在於技術上的吸附與延展性,更在於畫布本身的「精神底質」。芙蓉畫布如同一層柔軟的記憶膜,能承載顏料的細微變化,也能回應筆觸的情緒波動。它不是單純的支撐面,而是創作的第一層語言。
在技法上,我融合油彩的厚度與水性媒材的透明性,讓畫面既有層疊的深度,也保留光的滲透感。細線描繪的枝幹與圓形泡影交錯,形成一種既幾何又有機的結構,暗示著自然與意識的交織。
三、構圖與符號:山水的再語言化
畫面中的水平層疊,模擬山巒與雲層的遠近關係,但並不遵循傳統透視法則,而是以「記憶的層次」為構圖依據。每一層色帶皆代表一段時間的沉澱,一種情緒的堆疊。泡影則如同意識中的閃光,在畫面中浮現又消散,形成一種動態的靜止。
樹枝的描繪刻意簡化,線條如同書寫,既是自然物也是語言符號。圓形泡影則介於自然與人工之間,既像水珠,也像細胞、星體、甚至是視網膜上的光斑。這些符號不指涉具體物件,而是指向一種「感知的狀態」。
四、理論脈絡:空間、時間與感知的交織
從藝術理論角度,《泡影之境2》可被視為對「感知空間」的探問。根據梅洛-龐蒂(Maurice Merleau-Ponty)在《知覺的現象學》中所述,空間並非絕對的幾何場域,而是身體與世界互動的結果。此作中的空間即是如此——不是客觀的山水,而是主觀的感知地景。
時間亦非線性流動,而是如德勒茲(Gilles Deleuze)所言的「摺疊」(fold),在畫面中以色層與泡影的重疊呈現。每一個泡影都是一個時間點的閃現,是記憶的摺痕。觀者在觀看時,並非「閱讀」畫面,而是「進入」一種時間的場域。
此外,作品也回應了當代繪畫中的「抽象自然」趨勢,將自然元素抽離具象語言,轉化為感知符號與精神結構。這種處理方式既保留自然的詩意,也開啟了對自然的哲學性思考。
五、情感厚度與詩意語調:繪畫作為安慰之所
創作此作時,我正處於一段對記憶與時間深度反思的階段。畫面中的泡影如同過往的片段,在心中浮現又消散。這些泡影不是悲傷的象徵,而是溫柔的提醒——提醒我們曾經感受過、曾經存在過。
我希望這幅畫能成為觀者的心靈棲地,一種無需語言的安慰之所。它不訴諸宗教,也不強調哲理,而是以繪畫的方式,提供一種靜謐的陪伴。在觀看的過程中,觀者或許能找到自己的泡影,自己的之境。
畫面中的色彩刻意低飽和,如同記憶中的光線,不刺眼卻深刻。線條如同低語,不喧嘩卻真實。這是一種「靜的力量」,一種不以強烈對比取勝,而以細膩層次打動的繪畫語言。
六、結語:泡影之境的延續
《泡影之境2》是我山水系列中的一環,但它不屬於任何地理山水,而是屬於精神地景。它既是我個人記憶的延伸,也是對觀者感知的邀請。泡影之境不是終點,而是過程,是一種持續生成的狀態。
我相信繪畫不只是視覺的呈現,更是時間與情感的容器。在芙蓉畫布上,每一筆都承載著我對世界的凝視與回應。而泡影之境,正是我在這個世界中,試圖留下的一道微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