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山水系列之泡影之境 1》創作理念
山水系列之泡影之境 1 50x72.5cm 芙蓉畫布/油畫 2018年
一、緣起與題旨
《泡影之境》的創作始於2018年,屬於「山水系列」的延伸與深化。此作以50x72.5cm之規格,承載了我對自然、時間與存在的凝視。畫布選用我的個人配方塗層的芙蓉畫布,其細密的紋理與柔韌的質地,使顏料在層疊與滲透之間,能夠呈現出既堅實又透明的質感。這種材質的選擇並非偶然,而是與作品的主題「泡影」相互呼應——既有形體,又隨時可能消散。
「泡影」一詞,並非單純指涉虛無,而是指向一種存在的狀態:短暫、流動、閃爍,卻在瞬間中蘊含無窮的光影與意義。它既是自然現象的隱喻,也是心靈經驗的投射。當我凝視山海之間的霧氣、波光、雲層,總感受到一種「將逝未逝」的張力,那是存在的邊界,也是感知的臨界點。
因此,《泡影之境》並非單純的風景描繪,而是一種「境」的建構:它既是山水的延伸,也是心靈的投影;既是物質的顯現,也是精神的流動。
二、形式與結構
此作的構圖以縱橫交錯的線條與點狀肌理為基礎,形成一種既秩序又混沌的視覺場域。畫面中,藍、黃、白、褐等色彩交織,既有冷暖的對比,也有光影的交錯。這種色彩的運用,並非單純的裝飾,而是意圖營造一種「流動的結構」:
藍色象徵深遠與靜謐,如同海霧或夜空,承載著無窮的深度。
黃色則如光的閃現,帶來瞬間的明亮與能量。
白色是過渡與呼吸,既是空隙,也是凝結。
褐色則回應土地與根基,使畫面不致漂浮,而有其重量。
在畫面下方,隱約可見樹木般的形體,象徵自然的根源;而畫面右側的紅色圓球,則如同一個「異質的核心」,在繁複的肌理中突顯出來,成為凝視的焦點。這種「異質性」的安排,正是我對「泡影」的另一種詮釋:在無窮的流動中,總有一瞬的凝固,提醒我們存在的強度。
三、學術性與理論基礎
1. 山水傳統的轉化
中國山水畫自魏晉以降,便承載了「以形寫神」與「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」的精神。然而在當代語境中,山水不再只是自然的再現,而是文化與精神的再造。《泡影之境》延續了山水的精神性,但不再依循傳統筆墨,而是透過油彩的層疊與點狀肌理,營造出「山水的抽象性」。這種抽象,並非對自然的背離,而是對自然「不可捉摸」特質的回應。
2. 現象學的視角
若以現象學的角度來觀察,「泡影」是一種感知的事件。它並非純粹的物質,而是「顯現」的過程。胡塞爾所言「回到事物本身」,在此可理解為回到「泡影的顯現」:它如何在光影中浮現,又如何在時間中消散。這種「生成—消逝」的循環,正是我在畫布上試圖捕捉的。
3. 後現代的碎片性
在後現代語境中,整體性往往被解構,碎片化的經驗成為常態。《泡影之境》的畫面,正是由無數點狀與線條構成,既無法還原為單一的敘事,也無法歸結為完整的形象。這種「碎片性」並非缺陷,而是一種真實:我們的感知本就是片段的、流動的,而藝術的任務,正是讓這些片段在畫布上獲得共鳴。
四、詩意與個人語調
在創作過程中,我常感受到一種「呼吸的節奏」。顏料在畫布上層層堆疊,像霧氣般擴散,又像水波般收斂。每一次筆觸,都是一次呼吸;每一次停頓,都是一次凝視。
我並不企圖「完成」一個風景,而是讓風景在畫布上「生成」。這種生成,帶有偶然性,也帶有必然性。偶然的是顏料的流動與碰撞,必然的是我內心的節奏與意圖。兩者交織,便形成了《泡影之境》的獨特氣質。
當我凝視完成的畫面,總感覺它既遙遠又親近。遙遠的是它像一個陌生的宇宙,無法完全掌握;親近的是它又像我心靈的鏡像,映照著我對自然、時間與存在的感受。
五、情感厚度與精神指向
《泡影之境》不僅是視覺的作品,更是情感的載體。它承載了我對「短暫」的凝視,也承載了我對「永恆」的追問。泡影雖短暫,卻在瞬間中閃耀;山水雖恆久,卻在流動中變化。兩者交織,構成了存在的張力。
這種張力,正是我希望觀者能感受到的:當你站在畫前,或許會被色彩的流動吸引,或許會被紅色圓球的異質性震撼,或許會在點狀肌理中迷失。但無論如何,你都會感受到一種「將逝未逝」的氛圍,那是泡影的境界,也是生命的境界。
六、結語
《山水系列之泡影之境 1》是一種探索:探索山水在當代的可能性,探索存在的短暫與永恆,探索感知的生成與消逝。它既有學術性的基礎,也有詩意的流動;既有形式的嚴謹,也有情感的厚度。
我希望這幅作品,能成為觀者心靈的一面鏡子:在其中看見自然的流動,也看見自我的呼吸;在其中感受泡影的短暫,也感受存在的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