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白色聖山1》創作理念

· 許國鈺的創作理念與繪畫觀念
Section image

白色聖山1 80x116.5cm 芙蓉畫布/油畫 2014年 (私人收藏)


、白色的召喚

色,對我而言,不是空無,而是一種感知的凝縮。它既能遮蔽,又能開啟;既能消解形象,又能孕育形象。當我在畫布上鋪展白色時,它不再只是顏料,而是一種「場域」——一個尚未被命名的空間。

《白色聖山1》正是從這種召喚開始。白色在畫面中爆裂、擴散,形成一種無法被單一定義的形態。它既像水柱,也像光的噴湧,更像是心靈深處的一次呼吸。

二、感知的顯現

畫面中央的白色爆裂狀,並非自然的再現,而是一種「事件」。德勒茲曾談到「事件」的生成性:它不是靜態的形象,而是差異的持續生成。這種流變是型態在變動之中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瞬間。

因此,這幅作品不是描繪某一具體景象,而是透過顏料的流動、筆觸的速度與顏色的碰撞,去構築一種感知的顯現。這感知既來自自然,也來自內心;既是外在的現象,也是內在的感受。

三、色彩的心理結構

作品的色彩,並非自然主義的模仿,而是心理性的投射。

藍與白:象徵無垠與深邃,既是天空,也是心靈的空間。

黃色圓形:如同光源,既是能量的凝視,也是時間的標記。

灰褐色:承載重量與時間的積累,使畫面不至於漂浮,而是落地。

這些色彩彼此交織,構成一種張力:上升與下沉、爆裂與凝聚、光與影、虛與實。它們不是符號,而是感知與情感的交會點。

四、聖山的抽象化

「聖山」在此並非宗教符號,而是一種抽象化的象徵。山在文化與現象學的脈絡中,常被視為「高度」與「超越」的隱喻。梅洛-龐蒂在《知覺現象學》中指出,地景並非外在物,而是身體與世界交織的場域。

因此,《白色聖山1》中的「山」,不是具體的地理,而是內在的地景。它象徵著一種凝視的高度,一種超越日常的視角。這座山不可攀登,卻能被感知;它不是地圖上的座標,而是心靈中的召喚。

五、時間與記憶的層次

畫面中的爆裂,看似瞬間,卻蘊含著時間的積累。這種張力可用柏格森的「持續」(durée)來理解:時間不是線性的片段,而是流動的延續。

白色的爆裂,像是記憶的浮現——它並非偶然,而是潛意識長久沉澱後的釋放。這幅作品因此成為「時間的凝縮」:瞬間與永恆在此交會。

六、觀看的方式

我希望觀者在面對《白色聖山1》時,不是尋找答案,而是進入一種凝視的狀態。畫面中的爆裂與色彩,會隨著觀看者的心境而改變意義:有人看到自然現象,有人看到情感的爆發,有人看到內在的啟示。

這種多義性,正是我所珍視的。藝術不是單向的傳達,而是雙向的共鳴。作品只有在觀者的凝視中,才真正完成。

七、與自我的對話

創作《白色聖山1》時,我感受到一種與自我的對話。這座聖山既是我內心的投影,也是我對世界的提問。它提醒我:藝術不是逃避現實,而是以另一種方式直面現實。

白色聖山的爆裂,或許是一種自我療癒。它讓我將內心的壓力、疑惑與渴望,轉化為顏料的能量,釋放在畫布上。這種釋放,不僅是個人的,也是普遍的。因為每個人心中,都有一座等待爆裂的聖山。

八、結語:白色的歸宿

《白色聖山1》不僅是一幅畫,更是一種存在的隱喻。它象徵著人類對超越的渴望,象徵著時間與記憶的交織,象徵著內心深處那座無法命名的山。

白色,最終不是空無,而是一切可能的起點。聖山,最終不是外在的地理,而是內在的召喚。

當我回望這幅2014年的作品,我依然感受到它的能量。它提醒我:創作不是一次性的事件,而是一種持續的對話。每一次觀看,都是一次新的攀登。